水利部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全国6个“水利部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立足国家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需要,主要承担和解决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中提出的结构与材料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
主要研究领域为:水工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应用基础理论及坝工关键技术研究;水工混凝土的耐久性定量化设计及安全运行寿命评估方法研究;水工混凝土高性能化的应用基础研究、适用于特殊及严酷环境的混凝土技术
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依托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本实验室以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的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为主攻方向,开展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的机理和机制的理论研究
2004年,水利部水科学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是经水利部评审认定的部级重点实验室,2004-2008年期间实验室共承担各类科研任务436项,总经费32160万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63项,经费7370
筑坝技术研究 ●适用于特殊及严酷环境的混凝土技术研究 ●新型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的研究 ●工程安全分析与评估 ●水工混凝土建筑物老化病害检测及修补加固技术 ●水工结构新型防水止水结构与材料的应用技术和产
水利部水工程建设与安全重点实验室 依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通过专家评审,水利部以水国科【2011】677号文《关于发布水利部重点实验室评审认定结果的通知》,认定本实验室为重点实验室,可正式挂牌运行。
水利部水科学与水工程重点实验室 依托: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实验室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水文循环响应、水资源配置、水文水资源与水环境等应用基础研究的理论创新,为解决我国洪旱灾害、水资源及水环境等水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以综合试验研究取得的重大关键技术创新,为我国水利水电、河流海岸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持;研究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水科学理论及方法。
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增强水利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提高水利科技水平;实验室主要依托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水利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建设,鼓励与高校等联合建设。我国水利领域现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大学 4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 5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部级科研平台(6个):水
管理水平等。水利部组织制订《水利部重点实验室认定指标体系》,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认定指标体系、计分规则和实验室认定申请书格式另行制订。 申请实验室认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专业领域和研究方
运行机制 在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形成了有效的 “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了以主任负责制的管理制度,专业实验(研究)室,实验室主任、副主任均为各专业的技术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根据采取
目前与数十家国际科研机构和大学保持着友好关系。每年有多人次的对外交流。实验室的专家学者通过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国际大坝会议,加强了实验室科技人员与各国水利水电同行的交流。承担马来西亚巴贡
中文名称:“水利部×××重点实验室” 英文名称:“Key Laboratory of x x x of th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科研任务与经费:2004年-2007年实验室共承担研究课题几十项,其中国家重点工程研究项目10项,省部级工程研究项目11项,国外合作项目2项,项目总经费2884万元。科研成果获奖:2004年
实验室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授予权单位,建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十分重视并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承办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有关单位建立了紧密联系,努力提高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的基础和
全文 水利部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规范和加强水利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全面提升重点实验室创新引领和支撑保障